不思檢討 教育蒙上陰影

1 Comment

Share

不思檢討 教育蒙上陰影

翁臻憶

自從去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以來,社會運動、反抗運動的浪潮可說是風起雲湧,其中我們更看見了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學生」走上了街頭。他們沒權、沒勢、又沒錢,但他們站出來了,而且一呼百應。要對抗的是惡質的政治與媒體環境,要追求的是社會的公平正義。

但是,所謂的「大人」們,往往都不敢面對這樣直言敢衝的學生,反而是一味將他們扣上「年輕人什麼都不懂」、「被利用了都不知道」、「只是為反而反,搞不清楚狀況」等等的大帽子,拒絕和學生溝通,教育部長還率先對學生提告,甚至,在今日我們沉痛地被迫送走一條年輕生命!而毫無反省能力的在位者,仍然將學生貼上無知的標籤!

「大人」總是低估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總是輕忽自己一言一行會帶來的影響。學生們絕非為反而反,更不是盲從反抗的潮流。因為在臺灣大學,便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支持體制作為的學生運動——臺大文學院的人文大樓興建案。

這個案子從2006年開始討論,至今已赫然邁入第九年,歷經十多個案子的修正,仍然面臨反對者的杯葛而無法通過北市府的都市設計審議。這九年間,臺大文學院各系所分散各處、分崩離析,人類學系與哲學系在2010年為了騰出建地,委屈移至國防醫學院的舊校舍,盼望一時的退讓可以成全未來文學院各系在校門口共存共榮的繁景。沒想到這一搬遷,竟是五年的危樓生活,校舍天花班已坍塌數次、「修不勝修」,而那人文新館卻仍渺遠地存在於一本本的都設報告書中,令人唏噓不已。

因此自2014年起,便有學生自發性組成了「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發起連署、召開記者會,史無前例地支持體制內的決策,向無理的杯葛者公開喊話,拒絕其再挾著「假專業」與媒體優勢資源來霸凌學生受教權。其行動響應者眾,四月底進行第一次都審時支持者甚至擠爆了都發局,然而,仍不敵反對者私下所動的各種手腳,審議結果為「再議」,可說是撲了個空。

有了第一次經驗,7月30日進行第二次審議之前,校方、建築師與學生方面都積極溝通,甚至也在都發局林局長的裁定下,與反對方進行了兩次協調會。這一次建築師參照了多方意見,極盡所能地調整設計,以符合學生需求、契合周遭景觀與連結都市界面等多項訴求。然而反對方卻打著民主的旗幟,抨擊這樣一個依循民主原則的程序是「黑箱」、打擊建築師的專業,這樣的發言不僅傷害了學生、傷害了整個都設專業界,更傷害了其作為一名師者的適格性!

我們除了檢討「學生什麼都不懂」之外,卻不檢討言教、身教都無法服之以人的教育部長與老師、卻不檢討所作所為都是在傷害學生的「大人」,這難道就是我們要的「教育」嗎?

(作者為臺灣大學前文學院學生會長)

原文詳見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96413

 

 

1 Comment

Share

另一種臺大人的看法──臺大校門口的歷史與公平

1 Comment

Share

另一種臺大人的看法──臺大校門口的歷史與公平

這四年來,一進臺大校門,往左顧盼,映入眼簾的,偶爾是波斯菊花田、偶爾是綠茵,不明白這段過往的人,會以為這裡洋溢自然風光、平易近人,衍伸出一種謙遜的美學。這塊地,曾經是人類系和哲學系的系館,當初拆毀的目的是為了興建能夠容納四個系兩個所的人文大樓。這四系兩所,因為空間不足、研究室發霉、漏水等原因,急需要能夠讓老師學生安心上課的場所;這塊地,承載的是文學院一直以來在這個區域的歷史與記憶。

大學的目的是創造知識與培育人才,身為高等教育場所,首要之務是讓學生有完整的受教權。系館拆毀、被迫暫遷至水源校區、被迫犧牲部分受教權益的人類系和哲學系學生,是為了讓更多的文學院學生有良好的受教環境,享受進入一所好大學應該獲得的受教權。這片綠油油的平地,並不服務於眼睛,或者少數人自以為的美學。

葉啟政教授在〈一個老台大人的心聲──台大校門口蓋大樓之不當〉中提到要創造出一個人文、社會、藝術學院在水源的專屬校區,是他的理想。但是葉教授並未問過在水源校區師生的意願,形同否認師生的自主自決權,這與迫使原住民在風災後永久搬遷到一塊沒有任何聯帶與社會關係的土地上並無二致。此外,這樣的理想,讓人不禁質疑身為社會科學院教師的葉教授並未瞭解過社科院與法學院費盡心力陸續從徐州校區搬回總區的原因。校總區意味著:藏書豐厚的總圖書館,匯集通識課、語言課程的博雅館、普通大樓、共同教室、語言中心與視聽中心,社團教室與活動中心。尤其在綜合性大學中,不在校總區就意味著減少很多與其他學院科系合作的可能性,對招生也有不利的影響。如果在外面多年的法學院跟社科院都希望回校總區,為何反而是要趕走從建校開始就在校總區門口的文學院呢?

如果真的要畫大餅另立新校區,那是否應有更為公平的規畫?近年來中國多所大學都在都市的郊區規畫出比原校區大上數倍的新校區,而他們的空間配置採用的是更為公平的方式:原有的學院科系都保留在舊校區中,但各系的大一、大二學生搬到新校區,大三、大四再回到舊校區,所有老師則在兩個校區通勤教課。這樣的規劃,一定會有非常多的老師學生有意見,但一樣是臺大的師生,不是大家都應享受共同的權利,以及盡同樣的義務嗎?

葉啟政教授的發言代表了一部份人的想法,認為舊有的洞洞館和臺大校門口兩側的建築物格格不入,只不過不太高,所以「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但更高的人文大樓則破壞了臺大謙遜的天際線及精神,則完全無法接受。每次看到這種論調就讓人感到難過。你們覺得破壞校園景觀的洞洞館過去是我們人哲兩系安身立命的地方,身為校門口的「原住民」,我們對於門口的記憶絕對不比校內其他的人少。今天我們犧牲了自己的記憶而為更多的臺大人謀求更好的學習及研究空間,卻又要再次背負破壞校園景觀的罪名,難道只有你們的記憶是記憶嗎?況且,記憶是不斷在流動和改變的,過去洞洞館或許是當年葉教授心中突兀的建築,但至少現在變成了「把原有的兩幢洞洞館拆除了,或許是臺大校園建築史上的一大敗筆」,難道不能以更寬容謙遜的心給予人文大樓進入未來臺大人的記憶的機會嗎?

現在學生的完整受教權仍被持續地延宕著。在質疑學校有權者的同時,也請檢視自己手中握有的話語權,是否壓迫到了當前在校園生活的師生。當人哲兩系還委身在偏遠斑駁的水源系館,昭然展現在你我眼前的不是人文精神,而是人類不平等。

(作者陳伯楨為臺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謝竹雯為臺大人類學系畢業生)
 

原文詳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565

1 Comment

Share

讓學生檢驗民主與法治

1 Comment

Share

讓學生檢驗民主與法治

楊舒淵、林冠嘉

去年的三一八、今年的反課綱,「學生」一詞似乎成了反對體制的代表。可是在臺大,卻有另一群人在開創學生運動史的新頁,他們主動支持體制內的決議。為什麼?因為他們想要檢視人民的福祉到底能不能在民主的機制、法治的社會下實現。

在校內經過九年、十案民主審議的人文館興建案,四月三十日在臺北市政府進行都市設計審議。很難想像,在平常日上午,居然有超過兩百五十位學生到場聲援、支持興建。由於館舍蓋好至少還要四年,這些學生完全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是不想讓學弟妹跟自己一樣,生活在天花板隨時會崩落的老舊系館。(最近三個月就崩落了兩次,好險沒砸傷人!)

該次都審的結果是再議,並訂於今天(三十日)舉行。這是值得尊重的依法處理,因為委員會的存在是為了臺北市的公共利益,在兩次都審期間,建築事務所、學校、學生也都努力地回應都審的專業意見。然而,我們害怕審查的標準不全是專業,畢竟在第一次都審前,就有委員在報上公開反對,而今日的都審,委員名單中竟又有曾與反對方一同召開記者會的人士。缺乏利益迴避,審查的公正性蒙上陰影!

要檢視臺灣的政治社會可不可貴,看的是對真正的民主與法治有多少堅持。今天,請讓「學生」看到民主與法治是值得信賴的,不會被長袖善舞、玩弄政治操作的人士左右,真正能尊重民意、重視專業與實現公益。

(作者分別為臺大哲學系博士生、學生會長)

原文詳見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02332

1 Comment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