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0-兩棟之間.jpg
2015_0915_西格柵.png
O02.jpg
20160120-兩棟之間.jpg

大跨距挑空,情懷歷史的空間對話


SCROLL DOWN

大跨距挑空,情懷歷史的空間對話


人文館北側接鄰農業陳列館,在 9.5 公尺的棟距之外,並採取底部挑空 4 層樓的大跨距空間設計,利用通透的視野連繫今昔兩棟建築。不以實體的共構,使用公共空間的連結,將農業陳列館納入了中庭的合院關係。

所以未來當人們從人文館南側大門進入後,視線便可以無遮蔽地看到農業陳列館;此外,人文館南側的大門中心也正好對著北向的農業陳列館。這樣的規畫,正是我們對歷史建築的尊重。

共享的開放空間

人文館中央採取挑空開放1F-B2立體中庭的設計,能讓地下一層四周的研究生研究室、研討空間及地下二樓的學生活動空間、演講廳及圖書館等有良好的採光,並且提供學生課餘休憩及從事各種展演及活動使用。舒適的環境在課餘時亦可作為市民在參觀臨近的校史館、農業陳列館、人類學博物館之後,休憩的開放空間,而成為都市與校園公共空間的界面。

包容大學教育與公眾教育兩種公共性,是我們規畫的重要目的。

 
2015_0915_西格柵.png

符合學系辦公及研討需求的舒適空間


符合學系辦公及研討需求的舒適空間


人文館西側包含了各學系的辦公室、會議室及研討室。立面基調主要採用玻璃纖維混凝土製成的垂直遮陽板,兼具防曬及通風採光的功能性,創造了符合學系辦公及研討需求的舒適空間。

人文館西側三樓哲學系會議室及辦公室

人文館西側三樓哲學系會議室及辦公室

 
O02.jpg

研究室,靜謐的場所


研究室,靜謐的場所


人文館研究室落地窗的設計,其比例承襲校史館的長窗,作為歷史意象的連結。透空磚的立面除了遮陽,也提供使用者一個具有一定私密性安靜不受干擾的研究空間。 此外,建築上使用與文學院及校史館相映的紅磚,亦是歷史與人文質感的追求。

相對於其它空間公共與開放性的塑造,教授研究室則是追循內省的內觀世界所需的靜謐場所,提供專注研究所需的環境。

 
 

閱讀更多故事

社會責任   導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