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pg
K.jpg

常見問答集


SCROLL DOWN

常見問答集


 

人文館是否會影響未來校門口天際線及景觀?

 

不會。人文館臨椰林大道側的高度為 14.6 公尺,還略低於對面的高 15 公尺的一號館。並且人文館距離校門口 70 公尺以上,比起離校門 30 公尺的一號館更遠。高度上對稱,距離又讓視覺和緩上昇,人文館將帶來謙遜的天際線與相稱穩重的校園入口意象。


《校園規畫報告書》中該基地的規範是限高 20 公尺。即使可因為特定條件開放至 5 至 12 層樓,但該基地位處入口,為形塑校門重要意象之地難道不該從嚴看待嗎?

 

從法規面來看,人文館這些年已透過大量會議廣納校內外建議,在多方的折衝樽俎下,目前南側(椰林大道側)建築高度 14.6 公尺、東側 17.8 公尺、北側西側 21+3 公尺的第十修正案,不僅已獲校規小組和文院師生認同,更經校務會議一致決議通過。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的規畫歷程

 

就價值面而言,自臺灣大學創校以來,文學院就位處校門重地,並與周邊的空間同生共榮,共構起濃厚的人文環境。如今,將校門口的土地交給文學院使用,不僅象徵了人文精神在新時代的重生與再續,亦能藉由空間配置突顯校園內的人文氛圍,展現屬於這一代臺大人的人文精神。


人文館一定要蓋在校門口嗎?是否有更好的基地?

 

臺灣大學創校伊始,文學院即座落在椰林大道北側起點,這體現了一所大學對於人文教育的重視。今天的建築基地亦是過去人類學、哲學兩系系館的所在地,人文館建於此處,其精神即奠基於重視人文學科的歷史脈絡,繼承了人類最深刻的文化視野與最雋永的哲思智慧。因此,在此地興建人文館,是一件正當且值得正向期待事情,並且對未來人文科學教育研究,會有極為正面的影響。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在校園規畫區位的關係

 


校園這麼大為什麼不找其它轉置空間?博雅五樓是校外單位使用,這塊地是合適的轉置空間。人、哲兩系為什麼不去爭取呢?

 

博雅五樓是校內單位(教發中心、共教中心)用於校內教學發展使用,並不適合轉置。

臺灣大學雖是全臺灣的第二大地主,但是絕大部份的土地都位處山區(溪頭實驗林、梅峰等),屬山林保育地無法利用。目前校內各系都有強烈的空間需求,能夠使用目前這塊地是歷經了多次的談判協調,實屬難得。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在校園規畫區位的關係

 


基地遷去基隆路羅斯福路口的那塊停車場不行嗎?文學院都去水源校區不行嗎?

 

由於校內可用地缺乏,換一塊地代表新的談判,新的意見,與更多的時間。文學院目前的危機已在眼下,無法再因不實指控而虛耗時間。

就位址而言,基隆羅斯福路口車水馬龍、噪音廢氣繁雜,並不適合蓋系館。文學院並無經費全年使用空調隔絕噪音與空氣汙染,同時這也不符合當代的環境意識與學術需求。水源一地還有重要的考古遺址等待發掘,為了保存珍貴的人類遺產,該地不適合當作建地。

以城市的尺度來看,若要真的興建大樓,水源地處交通要道,將會面臨臺北市政府對於交通流量、停車空間的檢視。臺北市政府將用嚴格的標準審核,也將耗費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同時文學院還得找到新的資金、策劃新的建築提案。在目前文院學生有緊迫的空間、安全需求,無可行備案的情況下,我們經不起另一個十年的等待。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在校園規畫區位的關係

 


博雅大樓(原臺文所,文學院一號館基地)那塊地本來就是文學院的,是學校指定文學院改為目前校門口的基地才導致今天的局面。如果說基地是可以指定的,那何嘗不能暫停校內其他案子,把它臨時轉成人文館的基地?

 

校內的土地牽一髮而動全身,誠如上面所述,生出新的一塊地沒有這麼簡單。文學院當初是考量到了全校的教學需求,在校方的承諾下,才改選目前的這塊建地。而校方也很有誠意的推動這個建案。在此脈絡下,我們更該讓校方貫徹承諾,趕緊推動人文館的建設才對。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在校園規畫區位的關係

 


蓋了這棟樓就是30年50年的事,我們必須嚴謹的對待這個案子,否則一失足將成千古恨。而且明明有人提出其它的提案啊?

 

目前為止,我們經歷了公開會議 46 次,其中有籌建會議 14 次,全校公開說明會 8 次(含環差分析公聽會 1 次),公共論壇與專家座談討論會 4 次,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提案討論 11 次,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提案討論 7 次,籌建會與校規會聯席會 2 次,這都是我們對與此案的重視,我們謙虛地廣納各種聲音將其它的意見納入設計。舉例而言,現在南側建築高度 14.6 公尺、東側 17.8 公尺、北側及西側 21 公尺,靠椰林大道這測比對面的一號館 (15公尺) 低,已無天際線問題。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的規畫歷程

 

另一方面,其它的提案仍然停留在幻想的階段,不但資金、土地設計都還沒有著落。而且提案人的說法一變再變,使得文學院方飽受這些不負責任的聲音騷擾。

新建物不可能和原來或附近的建物完全一樣,歷史總有演變,時代會有自己的特色。目前的設計案已相當注意建物與歷史和環境的呼應,請以更寬容謙遜的心給予人文大樓進入未來臺大人的記憶的機會。

進一步了解人文館與未來校園景觀的關係>

 


興建人文館的效益為何?

文學院教學研究的硬體設施長期不足,並且多為維護不易的古蹟,在臺大中是相對弱勢的學院,相較於過往對人文學科的重視,今日真可謂「哲人日遠」。 以預定進駐之哲學系、人類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日本語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等六個系所來說,目前哲學系、人類學系暫遷於有安全疑慮的水源校區;日文系位在壁癌嚴重的校史館;語言所位於樂學館;臺文所甚至屈居於國青「宿舍」;外文系更是分散在文學院、新研大樓、校史館、外教中心、國青宿舍五處,由此可見興建人文館的迫切需求。而人文館除了整合文學院空間,亦能促進系所合作與學術交流。尤其在空間不足的問題上,興建人文館得以讓總需求為 29,218 平方公尺、於今卻僅達法定 55% 的文學院空間,提升至 26,823 平方公尺,有效緩解文學院的空間需求。

進一步了解人文館的空間規畫

進一步了解興建人文館的預期效益

 


人文館和龍山寺案一樣,有破壞城市天際線之虞?

首先,人文館與龍山寺背後的建物有本質上的不同。龍山寺背後的建案是營利所用,人文館是為了公共教育;龍山寺背後的建案並未經過附近居民的共識,但人文館卻歷經 9 年、40 餘次會議、修改到第 10 案才定案。

天際線並非取決於一個建物的絕對高度,而是取決於人類視線與建物之間的相對高度關係。現在台大人文大樓案南側 14.6 公尺,東側 17.8 公尺,西北側 21 公尺在圖上幾乎完全隱身於樹叢之中,而且與臺北帝國時期大正年間的建物差不多高,反而體現了人文館與周遭歷史文物融合的意念,更能彰顯人文精神。

破壞天際線與否,是主觀認定的美學觀點,可能隨時代變遷。19 世紀末現代主義的法國艾菲爾鐵塔的建立曾遭受極大人文學者反彈,日本東京鐵塔也曾受到多方批判。但今日皆已成為受人歡迎的著名地標與景點。

 
 

閱讀更多故事

<導覽影片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