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5-大階梯.jpg
06_02_公共參與的各種可能.jpg
20160205-大階梯.jpg

學校面向公眾的櫥窗


SCROLL DOWN

學校面向公眾的櫥窗


人文大樓歷經9年10案,透過不斷的溝通協調希冀取得社會共識之外,更一肩扛起臺灣大學對台北市民的社社會責任。本著教育的立場,臺大文學院認為教育即是最大的公共性,但我們仍希望人文館能夠面向公眾,使得教育更容易實現公共性及普及性。人文館位於新生南路側及椰林大道起點,學校與都市轉換的輻輳之處,所以我們特別重視人文館所面對的公共議題,以期待在此能夠建立一個對都市活動及社區發展有益的空間。

人文館的內部中庭除了能夠讓學生、老師在此交流外,在一般開放時段公眾也能夠進入,並且在新生南路側設計了都市大平台,以供行人候車、遮陰及誘發各樣都市活動的可能性,這個平台是臺灣大學與市民活動的渠道,開放的中庭及都市大平台使人文館成為臺灣大學對都市活動及社區發展最友善的建築。

 

都 市 大 平 台

人文館在新生南路側利用下沉至地下一層及地下二層之圖書館頂部作為面向都市的階梯形都市開放空間供行人、候車之市民,以及社區活動使用。現在臺灣大學均以校內運動場及空地面對新生南路側人行道,有了人文館的加入,將會有更多有趣的都市活動及社區交流得以產生,連帶帶動臺灣大學校門口及蒲葵道側門一帶的活絡。

 

藝 文 中 心

在都市大平台的後端,則是藝文中心所在地。

未來臺灣大學的出版物都將會在這裡對外販售,將會成為臺灣大學面向都市及社會的櫥窗。將藝文中心設立在此處,也能夠將臺灣大學的學術成就、出版物推廣給社會大眾。大學不再是在校園之內,這使得教育的普及性及終生教育更容以成為可能。

透過藝文中心內的落地窗,也可以一窺人文館中庭的活動。學生的課餘活動、師生間的討論都可以成為都市中的一個風景。


於是我們能夠想像,在未來臺灣大學的校門口,將會是充滿活力的地方。等車的人們及行人雨天時在這裡躲雨,晴天時在這裡遮陰;社區的晨間活動或例行活動,也可以在這裡舉行,藝文中心提供了終生教育及普及教育的可能。

都市活動及教研活動在這裡交流;社區活動與學校活動在這裡交融。大學及學術不再是至遙不可及的殿堂,人人都可以進入到學術及教育之中,做為臺灣大學邁向新時代社會責任的象徵。

 
06_02_公共參與的各種可能.jpg

公眾參與的各種可能


公眾參與的各種可能


人文館在地下二層設立了學生活動中心及演講廳,兼顧了學生及公共性的需求。演講廳設立於此處,除了提供文學院的學術演講使用之外,距離校門口的距離也將成為一大優勢,此一地利之便使得各式各樣對外的演講活動得以更容易地面向社會大眾,提供社會公眾一個終身學習的捷徑,是臺灣大學邁向新時代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

 

icons_360_70-08.png
 

學  生  活  動  中  心

回應校內學生的需求及各界對公共性的重視,透過都市大平台而衍生增闢的地下二樓空間題空一部分為學生系學會使用的活動空間,使學生除了公共空間的靈活使用之外,更能在屬於各系學生會的空間互動,使學生自治能夠更佳的蓬勃發展。

 

演  講  廳
增闢的地下二樓空間同時設置了可容納 240 人的演講廳,此一演講廳提供了文學院一個絕佳的空間能夠邀請國際學者,在這樣優良的環境裡進行學術交流與社會終身學習教育,而與戶外開放空間的連結,更形成了一個聚集互動的場域,延伸無限的可能,與人文薈萃的想像。

 

閱讀更多故事

與景觀融合 教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