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_01.gif
insta.gif
03.gif
insta.gif
X_01.gif

人文精神及開放價值的具體展現


SCROLL DOWN

人文精神及開放價值的具體展現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人文大樓)位於椰林大道起點、新生南路之側,為一個文學院的新建綜合性教學設施。人文館位於校園/都市、當代/歷史輻輳之處,因此我們非常重視人文館所需要面向的各種議題,並期待藉由妥善回應的設計,使得人文館能夠促進校園及都市景觀、活動,公眾參與及社區交流提供正面的影響。

校  園  意  象  及  景  觀
我們希望人文館能與椰林大道景觀融合,傳承歷史意象。串連校史館周遭的人文區帶,彰顯臺灣大學以人文立校的精神象徵。

未命名-3-04.png

公  共  性
我們認為,教育即是最大的公共性,在滿足教學研究的前提下,能在空間中引入更多公眾參與空間的可能性想像。

回  應  歷  史  介  面
人文館周遭被歷史建築群所環繞,外觀及形式如何對應這些歷史介面,是重要的課題。

摘要-03.jpg

回  應  都  市  介  面
我們期待建構一個友善的環境來回應都市活動,活化社區交流。

 
insta.gif

一座蓄舊育新的建築


一座蓄舊育新的建築


 

人文館的形式及外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它緊鄰於臺灣大學的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時期所興建的仿洋風式古典主義建築群,及興建於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農業陳列館。

我們希望人文館的形式及外觀應該要關照當代精神與地方,同時與歷史建築相互協調。

在外觀及建築材料上,除了呼應農業陳列館的清水混凝土及洗石子,人文館選擇了臺灣大學的傳統建材之一的紅磚;呼應了椰林大道上第一棟建築——行政大樓,格外具有象徵意義。

 
03.gif

協調地與景觀融合


協調地與景觀融合


 

臺灣大學自創校之始,文學院即座落於椰林大道的起點;而現在人文館的建築基地亦是過去哲學系館及人類學系館的所在地。人文館建於此處,它的精神即奠基於重視人文科學的歷史脈絡,繼承了前人大學精神最深刻的文化視野及最雋永的哲思智慧。

以人文館為中心,東側及南側分別為興建於帝國大學時期的舊總圖書館及一號館,現在分別為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及戲劇學系館;北側則為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作的農業陳列館。這樣的人文空間環境,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學生與教師進駐後所能深化的人文底藴。人文館扮演此一角色,因此我們在規畫時即慎重地考量建築群在歷史空間上的精神連繫與再現,重塑臺灣大學象徵大學精神標誌性的人文區帶。

進一步瞭解人文館如何與景觀融合>

 
 
 
insta.gif

學校與都市對話的各種想像


學校與都市對話的各種想像


 

人文館臨新生南路側,是臺灣大學面向都市的介面。

人文館臨新生南路側的階梯型開放廣場,是臺灣大學與都市活動對話的起點。此一大型的開放空間,提供了市民等車、表演、晨間體操、社區活動等發生的可能。此外,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書店位於此廣場的端點,除了向公眾推廣教育之外,也將成為學校面向都市的櫥窗。透過落地窗提供市民一窺學校內活動的可能,學生的課餘活動、師生間的討論都可以成為都市中的一個風景。

此一平台除了回應公共性的議題之外,更是臺灣大學與市民互動的橋梁與平台。大學教育及學術不再是至遙不可及的殿堂,人人都可以進入到學術及教育之中。人文館作為臺灣大學對都市及社區最友善的建築,也是臺灣大學邁向新時代社會責任的象徵。

18.jpg
 
 

 
07_

更 好 的 教 學 研 究 環 境

隨著文院師生人數持續增加,空間早已不敷使用。文學院的自有空間僅達到法定空間的 55%,而日本語文學系更是只有 29%。人文館落成後,雖然無法解決全部的空間問題,但絕對能紓解長期以來文學院各系分離的情況,以及空間不足的窘境。

進一步瞭解>

環 境 友 善

人文館充分考慮建築物的綠能及永續精神。

我們採用古樸色調的格柵及遮陽系統、自然通風、綠化屋頂、雨水花園、及複層水幕等設計,有效改善建築物理環境,落實環保精神。

 
 
 
09

發 展 歷 程

自 2006 年籌建以來,人文館充分落實校園民主,廣納使用者及學者專家等各方意見。在歷經 9 年 10 案的校內討論及共識的規畫調整後,目前正進行都市設計審議。我們審慎地面對各面向的議題、並依照審議委員的意見進行修正。

進一步瞭解>

常見問答集

人文館經過多年發展,樣貌也不斷精進。在這裡有對最新方案的說明,以及一些常見問題的釋疑。

如果你不知道從何處開始瞭解人文館,不妨就從這裡開始吧。